潇湘名医丨湘雅医院消化内科刘小伟:对消化道癌早筛观念的转变需社会合力
来源:潇湘晨报     时间:2023-05-07 03:04:54

4月17日上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小伟教授着外科手术服在内镜中心3诊间治疗床旁站着,双手背在背后,朝向内镜显示器屏幕。在他的指导下,几名进修生正在为患者做胃镜检查。


(资料图片)

这是刘小伟一贯的教学风格——“少动手,多动口”。在多次去地市州基层医院宣讲、教学的过程中,刘小伟也习惯背着手站在当地医生身边,多用口头指导、鲜少自己上手操作全程。他说自己不爱“飞刀”式的炫技,“要给年轻医生创造机会。”

刘小伟是湘雅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国内消化界知名教授。他擅长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自身免疫相关性消化系统疾病及各种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入行二十余年,刘小伟见过许多“惨案”,也幸运地挽救过不少患者的生命。他觉得医生就像侦探一样,面对疑难复杂或者重症病人的时候,特别是随着大家对疾病谱转轨以及治疗理念认识的转变,逐渐意识到内镜是发现这些肿瘤性疾病早期阶段的重要工具,通过超级微创的方式把病人治愈,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获益。在他看来,公众对消化道癌早筛意识仍有待增强。他数度呼吁公众提高消化道癌早筛意识,并带领团队去到地级市、各县级医院巡讲帮扶,一直在为此付出努力。

忙碌的消化内科,医护一直在坚持

打开手机备忘录,刘小伟又低头编辑了起来。满满当当的日程和各种疑难病例的资料,除了当下新增的病例事项,备忘录中无一不是详备的病例介绍。每接手一个有难度的病例,他都会记下所有细节,从接诊日期、病史,到病例难点、突破点,都是不可遗漏的要点。一年前记下的病例,如今也会不时翻阅。谈起曾做过的高难度手术,刘小伟如数家珍,“只要能给病人带来新希望,就要想尽办法攻克手术难点”。

日程里记录着,几乎每个周末他都要往返于湖南各地的基层医院,开展讲座、义诊、查房……

每次来到基层医院,刘小伟都能非常切实地感到当地人对医学科普知识的热切渴望。湘雅医院在地市州市民心中,是非常权威的存在。“他们很希望听到一些接地气的报告,来填补常识上的空缺。”刘小伟说。

他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运转比作一台机器:工作日7:10从家中出门,乘地铁来到医院上班。7:40左右抵达办公室,开始在电脑上处理公务:填报报销资料、阅读学科发展文件等等。约20分钟后,开始一天的临床工作。

每周二、四出门诊,一、三、五拿来为患者做手术,周末去基层医院巡讲、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还有每周三下午要主持科室疑难病例讲解会议,每月两次雷打不动和研究生、博士生共同召开的会议,听取学生们的汇报。“太忙了。”这是刘小伟对自己工作生活最直接的感受。

不光是自己,科室所有医护人员的辛苦他都看在眼里。

“我们科室里面的医护人员都蛮可爱的,一直在坚持。”来就诊的患者太多了,刘小伟总在快下班时听到医生们说:“给他做一下(胃镜检查)吧,可能今天做了,就能给人家少花一天的住宿费。”

为了全力配合其它科室的应急治疗需求,在刘小伟的指导下,消化内科还成立了急救性消化内镜诊疗小组,保证“一呼即应”的快速应急状态。

消化道癌早筛,需要社会合力促观念转变

时光倒回28年前。1995年,刘小伟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东亚三国都存在消化道癌症高发的问题。医学界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必须及早发现、尽早治疗。

2008年至2010年,日本兴起了胃早期肿瘤切除手术。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今,日韩两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占全国胃癌患者的60%左右。

提到如今中国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刘小伟有些遗憾。“经过十多年的奋斗,这个数字在中国依然仅有百分之十几,和邻国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死于胃癌的患者有28.9万人,死于大肠癌的患者有19.6万人,死于食管癌的患者有19.4万人。而胃肠癌如果能早筛查、早治疗,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在风险年龄段做一次肠镜并切除息肉,发生肠癌的风险就会降低68%。

“消化道癌早筛”概念在国内提出十多年,一直没有引起公众的普遍重视。

刘小伟是湖南省消化内镜医疗质量质控中心主任。多年来,在武冈、宁乡、浏阳、石门、汉寿、保靖、安仁等湖南的地级市和县级医院,总是能看到刘小伟的身影——他希望通过巡讲、规范化的操作和演示、手把手带教模式,不断提高基层医院消化内镜的诊疗技术。

“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这是刘小伟的愿望。

就在前不久,刘小伟来到湘西,对一例胃底黏膜隆起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演示,成功切除了胃底一个直径接近3cm的黏膜下肿瘤,完成了湘西自治州第一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对于传统外科开腹手术而言,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众多优点。

刘小伟边手术,边讲解,术后还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规范实践操作。他为大家解读了术中难点及风险,包括术前如何缜密制定风险评估、多学科(MDT)合作、应急预案等,将积累多年的经验化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医生分享。

2020年前后,刘小伟逐渐意识到国内消化内科医师的技术能力普遍成熟,或者说培养优秀的消化内科医生并不成问题。问题在于:怎么提高普罗大众的消化道癌早筛意识、让高危人群主动进行筛查?

在基层进行巡讲途中,刘小伟发现当地居民对于消化道癌筛查的观念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两个最大的误解,一是大部分人认为‘没有不舒服,为什么要做胃镜?’,二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做胃镜很痛苦。”现在有舒适化胃镜技术,睡一觉就解决问题了;而胃癌和肠癌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症状,包括一些中晚期的胃癌症状也只是和普通胃炎相似。

有了这样的认识,刘小伟开始有意加大科普力度:来到基层医院,他不光担纲技术指导,还亲力亲为,传播推广消化道癌早筛知识。

刘小伟希望建立上下联动机制,推进分级诊疗落地。县级医疗单位是广大百姓的第一集中就诊点。提升县级医疗单位的诊疗水平,让三级消化内镜技术真正下沉到基层医院,可以使危急情况在当地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大大减少转院途中的风险。这样可以使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不断提高,也减少省市级大医院的接诊压力。

医生应是“技术工”,能影响一个是一个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达到48%至50%。许多患者找刘小伟就诊,“一来就要开药”。但刘小伟会建议他们先做胃镜筛查,再服药治疗细菌——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是针对胃癌的一级致癌物。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数量这么多,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进行胃癌筛查的对象非常多、压力很大。”但由于观念陈旧、加上身体尚未出现别的明显不适,许多患者往往不理解。刘小伟也得耐着性子,一遍遍向他们解释做胃镜的重要性。

刘小伟说自己就是个专注力很强的“技术工”,而观念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的社会合力。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影响一个是一个。”

二十多年来,刘小伟经历过的故事很多。医院里的故事总是喜忧参半:有及时发现早期肠癌、进行切除手术后根治疾病的,也有病灶已经转移到肝脏为时已晚的。

虽然科普消化道癌早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刘小伟在思考相关问题时也不乏沮丧的瞬间,但最终打败这些负面情绪的还是对职业的尊重和热爱。“治愈一个患者,挽救一个家庭。”这句话常常让刘小伟很有成就感,也是使他坚持下去的内在驱动力。

湘雅医院消化内科的工作一切如常。机器运转发出规律的嘀嘀声,医生护士交换患者各项数据方便交接,走廊上还有不少患者正在等待就诊。在这一段普及消化道癌早筛的长路上,需要医护、患者、家属,乃至医院、政府形成的社会合力,才得“吾道不孤”。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关键词: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