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讯:教学中促进理解的两大要素:情境+思维加工
来源:jowa     时间:2023-05-23 06:51:05

好老师的重要标志,


【资料图】

就是能否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情境

以及在情境中有效调动学生开展思维加工!

因为,无论是创造一个知识、

还是学生理解一个知识

都源自于两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1、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产生的经验/体验)

2、对感知与经验进行思维加工,通过抽象、形成“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

只通过“知识/概念”的语言文字描述

既不可能“造成”他对相应的外部世界的“感知”

更不可能经历由“感知”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因此,他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的!

对上述现象,

“建构主义”奠基人维果茨基有一句简洁的论断:

概念的直接传递,是不可能的!

因为,能传递给学生的,只是“语言”,

而语言/概念背后的“思维”,

是不可能通过语言“直接”传递给学生的

——正像 我写这句话时,

我脑袋中的思维活动( “神经活动”

确实不可能“直接”传递到你的脑子里

(你脑子里的“神经活动”并非由我直接传递过去的,更并非原样复制,因此即使你有理解,也是你自行产生的、独特的“神经活动”)

既然“思维无法直接传递”,

那知识理解所需的“思维”

该怎么才能在学生脑中发生呢?

只有一个方法:

和知识创造过程一样

先制造出相应的感官/经验

然后引导、促使学生开展一定的思维加工

如果这种思维加工能成功的话

学生同样就得出了/理解了知识!

这样看来,老师的工作也只有两条:

1、创造出适当的 “情境”(激活感官、制造体验)

2、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 思维加工,目标是 “重新发明”知识!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学生对知识建立理解的过程

实质上是对知识发现过程的某种”复演“!

当然,

学生对情境 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加工”方式

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

这些才是老师真正面临的挑战!

以下节选两位老师的《学习科学》课程作业

两份作业的共同特点是:

为学生创造了亲身参与、且印象深刻的 “体验式情境” 并且均开展了恰当的 思维加工

——————————————————————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卢魁

我讲授的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讲授点牛排一课时,我在课上设计了一个提问互动环节。

我问同学们, 假如你请你的爷爷奶奶去吃牛排,你会点几成熟的牛排给他们?

一个同学给了我这个答案, 我会点全熟的牛排,因为全熟的牛排比较软,老年人牙口不好,吃软点的比较好。

在学生的经验里,全熟的牛排的软硬也许就是酱牛肉那种,嚼起来毫不费劲的感觉。

我问:牛排全熟的软呢还是稍微生一些的软呢?

同学们意见不一。

我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纸和笔,伸出左手,打开左手掌,用右手食指按压左手掌根处,这时感受到的硬度是 一成熟牛排的硬度;

接下来我请大家把左手食指和大拇指捏合,再次按压左手掌根处,这时感受到的硬度是 三成熟的牛排;

接下来换成左手中指和大拇指捏合,再次按压掌根感受到的是 五成熟的牛排硬度;

然后无名指和大拇指捏合,按压感受到的硬度是 七成熟

最后小指和大拇指捏合感受到的是 全熟牛排的硬度。

我问同学们,你感受到的硬度是不是逐渐加大了,同学们都频频点头表示同意。

抽象的知识通过调动同学们的触觉变成了直观的感受,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后我请同学们再跟我做一遍手势,并领读每一种手势对应的几成熟的英文表达,读的时候同时在投影仪上弹出这个短语,通过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非语言信息”,很快大家就都掌握了牛排成熟度的英文表达。

【王珏老师点评】

这里只用了最为简单的思维加工方式:将“感官/经验”与“概念”联接起来,概念(词汇)的理解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李静

我以前上编程课,讲到冒泡排序时,

每次我在讲台上会 写大量的板书

以10个数为例按照循环一次次排序的过程和结果都给学生讲清楚,

基本上都要讲满2节课大约90分钟,

讲下来觉得 很耗体力

貌似学生也是 似懂非懂

以后可以这样来讲:

找班上个子不同的几个同学,随机站好,然后用冒泡排序的思想让他们排队。

比如假设共4个学生,高低分别用2413站好,问学生,怎么让他们从低到高排好队?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有这样的解决方案:

可以让24两个同学比比个头,当然4高,保持不动; 然后41再排,4就高多了,他俩换换位置,那就变成了2143; 接下来43比个头,明显4更高啊,于是4就到最后去。 这样就变成2134。 最高的人就到了队列尾部了。然后继续按照上述思路,很快就能把队伍排好。

这样通过视觉和亲自体验操作,同学们的感受会很深刻,更有助于理解排序算法的原理。

【王珏老师点评】

本案例不仅有学生“具身参与”的情境,而且老师还让学生(模拟计算机工作原理)开展了大量的“思维加工”活动(比较、交换)。学生只需将这些思维加工过程总结一下、汇总起来,就理解了“冒泡”排序算法的实质!

————————————————————

欲系统学习“语义情境化”等高效教学原理和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有详尽讲解!

付费课程 : 49元 ,无任何时间限制、作业要求,随时可学、终身有效!课程地址(网易云课堂):

电脑或手机浏览器打开:

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1006384085&share=1&shareId=1928341

扫码进入课程:

————————————————————

本公众号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关键词: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