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百事通!【聚焦“三个课堂”】汉滨区果园小学:“三个课堂”精耕耘 “五育并举”育新人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     时间:2023-06-12 16:07:52

汉滨区果园小学是一所省级示范小学,成立于1986年3月,占地面积21420平方米,校舍面积1316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8560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3475人,在编教师19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高级教师23名,中级教师95名,省级教学能手6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6名、教学能手61名。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荣获省级示范学校、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校本研修先进集体、智慧校园示范校等诸多荣誉。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团结努力下,学校秉承“植养礼乐情怀·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围绕“民主参与·文化引领”的管理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出一条“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以德润校、科研兴校、文化领校、特色靓校、智慧强校”的内涵发展之路,成为一所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乐意的品牌学校。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汉滨区果园小学将“三个课堂”建设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抓手,聚焦“第一课堂”教学阵地,丰富“第二课堂”服务内容,拓展“第三课堂”育人路径,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立足“第一课堂”提高育人质量

围绕“提质增效”的“双减”工作目标,在常规管理上下功夫,在创新机制上做文章,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益。落实“八备五定四统一”集体备课模式,各备课组围绕当周的教学内容,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从课标要求、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流程预设、作业设计和资源准备等方面开展碰课活动,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进度和解决策略,凝聚集体智慧,使教学设计在设想与实践中达到最优化,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率;坚持“月查月反馈”制度,每月对教师备课上课、听课笔记、作业批改、培优辅差、业务学习等工作进行检查,并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坚持实践“八课工程”,通过新进教师上亮相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术交流上研讨课、学习归来上汇报课、师徒结对上帮扶课等,在讲课磨课中促研讨,在听课评课中促成长,形成教师学习、交流、提升的良性循环;持续规范课堂常规,分学科、学段制定学生课堂学习常规,贯彻执行“少讲——多思——精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六个学习习惯”(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完成作业、课外阅读、复习评价、课外活动习惯)和“两个能力”(即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推行“优质师资走班走课”,发挥“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让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在年级组平行班交流上课,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落实作业管理公示,创新实施“331”分层作业,创设实践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由班主任全面统筹协调,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坚持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实施“榜样+底线”与年级教学捆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注重考评结果应用;基于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常态化推进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将“走动式”管理与远程巡课系统相结合,值班领导每天不定时进行“课堂巡查”和“活动督查”,班主任适时对班级课堂教学纪律、卫生、安全进行检查,规范课堂常规管理。

通过对以上制度措施一以贯之的执行,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增强教师的教育质量意识,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实现了“第一课堂”的质效双增。

丰富“第二课堂”彰显育人特色

积极统筹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统筹课内课后两个时段,以“礼乐”校本课程体系为依托,以课后服务为抓手,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不断丰盈“第二课堂”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生个性特长,营造特色、活力的育人生态。

多方整合资源构建校本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持续丰富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润德、启智、健体、尚美、乐劳”五大育人工程。遴选校内有专业特长的老师,研发《感恩》《趣味语文》《数学绘本》《趣味跳绳》《石头花开》《多彩黏土》《二十四节气》等校本课程;联合安康市科技馆,开设科普教育课程;发挥本校信息技术优势,开设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类课程;校企合作,引入鸿合“三点伴”平台“思维美育、播音与口才、体能训练、互动绘本、趣味思维、云楷书法、数独乐园”等涵盖美育、体育、智育的AI双师课程;跟随节日节气时序,实施节日节气课程;根植陕南农耕文化,建设“空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探索“三四五”劳动教育课程模式。

依据校本课程开展课后服务。基于“礼乐”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推行“5+2”“1+X”课后延时服务,开设涉及艺术、体育、信息技术、语言、益智、劳动等30类101个个性化社团服务项目。优质的课程资源、多样的服务项目、严谨的规划实施,实现课后服务的校本化、课程化、特色化。菜单式、多元化的服务,使学生选课更自由化、个性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收获成长的幸福。

依托“每月一事”实施各类主题教育。围绕“每月一主题”,常态化、体系化、规范化开展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主题阅读、班级风采展示和“三礼四节一会”(入学礼、开学礼、毕业礼;校园文化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田径运动会)等校园活动,大力实施习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每月邀请各职业领域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志愿者走上讲台,开展烘焙、插花、收纳整理等家校共育课程;根据每月安全教育主题,邀请妇联、家促会、蓝天救援队、交警队、消防队等社会团体和机构,来校开展心理健康、防性侵、应急救援、交通、消防等安全教育课程。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增长了教育的生长力,丰盈了“礼乐”校园文化内涵,活跃了学校文化氛围。

通过科学统筹谋划,合理调配资源,优化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全覆盖的第二课堂服务体验,全面助推“五育融合、全科育人”。

拓展“第三课堂”整合育人路径

为使学生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生活中实现再现与迁移、实践与应用,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学校结合“礼乐”文化办学特色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积极归纳梳理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拓展“第三课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是用好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安康烈士陵园、牛蹄岭战斗遗址、平利县烈士陵园,传承红色基因。二是用好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安康历史博物馆、移民博物馆、藏一角博物馆、三沈纪念馆等地,感受地方优秀历史文化的魅力,厚植家国情怀。三是用好研学基地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各县区的研学基地和安康科技馆开展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用好社区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阅读吧,开展义务清扫、文明宣讲、敬老爱老、交通劝导、未成年建设等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五是用好家庭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亲子阅读、体育运动、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家庭实践活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自2021年9月“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安康市“创文明星学校”、健康学校、平安示范校园、劳动教育示范校,汉滨区特色党支部、绿色学校、拥军学校、教育质量标兵学校、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工作经验在全省数字教育大会上做现场分享,多次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线上经验交流,典型案例《“233”智慧党建模式引领学校智慧发展》收入《陕西省智慧教育(基础教育段)案例汇编》;创文工作经验先后两次在全市创文工作推进会上做交流,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多次在全区进行交流,跳绳社团在安康市青少年体育风采展示大会精彩亮相;学校先后承担安康市双减现场会现场观摩活动、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观摩培训活动,全区教体系统“永远跟党走唱响新时代”主题合唱展演活动、师德师风主题演讲比赛等市区活动十余项。两年来,共培养省级教学能手1名、市级教学能手11名、区级教学能手9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各1名,2名教师被推荐参加省级教学能手评选。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达500余人次。规范精细的教学管理,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五育并举的育人生态,使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凸显,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办学影响力和群众满意度全面扩大。

细火慢炖出真味,日月雕琢成山河。汉滨区果园小学将继续围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中心任务,立足“三个课堂”,不断探索“减负提质”的新方法和新路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水平,力争将“双减”工作做的更加细致、更有温情、更广覆盖,不断增强师生、家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编辑:奚钦

关键词: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