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2小时看赵孟頫临《兰亭序》!成博“汉字中国”特展上,这些文物不容错过_当前动态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06-22 19:17:44

四川在线记者 成博 图据成都博物馆

伴随2023年端午节的到来,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再度迎来观展热潮。


(资料图)

记者注意到,不少观众排队1个多小时进馆后,为了一睹赵孟頫临《兰亭序》真迹,还得在展厅内再排队1个多小时。在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前,也围起了人墙,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观看角度,同样需要耐心等待。

为了让观众近距离观看辛弃疾《去国帖》和赵孟頫临《兰亭序》,感受千古名家的笔墨风采,川观新闻特别为大家准备了两张文物高清大图,方便大家在手机上观看。

赵孟頫临《兰亭序》

辛弃疾《去国帖》

同时,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展出的220件文物中,除了有《去国帖》《兰亭序》等书法名作外,更有见证汉字发展史上重要时刻的珍贵文物,对于想深度了解8000余年汉字发展史和汉字与中华文明关系的观众而言,它们同样不容错过。

刻符龟甲

比如,位于特展序厅的刻符龟甲,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8000年。贾湖遗址内共发现十七例刻画符号,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刻画符号,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源头。贾湖刻符龟甲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无论是在书写工具还是作用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此次展出的这件龟甲上右侧偏下位置的刻符,就与甲骨文中的“目”字极为相似。

商武丁五百用卜骨

此次展出的多件甲骨上刻写的甲骨文,展现了汉字从刻画符号到成体系文字的伟大飞跃。透过此次展出的征伐刻辞卜骨、祭祀刻辞卜骨等殷商时期的甲骨,观众可以看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种汉字造字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基本定型。同时,甲骨大量出现在祭祀场景里面,也说明我们早期国家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体系的建立,是通过文字来完成的,是对汉字与中华文明关系的生动诠释。

史墙盘

晋公盘

此次展出的西周时期的史墙盘与春秋时期的晋公盘等青铜器上镌刻金文,是汉字继甲骨文之后的又一重要发展,因青铜又称吉金而得名。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而金文因书写材料的变化,呈现出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的新特点,这也为之后行笔圆转、庄严美丽的小篆打下了基础。同时,晋公盘上众多的水鸟、金龟、青蛙、游鱼等圆雕动物使整件器物显得生气勃勃,清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霸主气象。

秦诏版

铸造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见证。诏版正面以秦篆阴刻40字,记载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为研究秦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详实的物证。

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片

对书法感兴趣的观众,透过虞世南《大运帖》页、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片、柳公权《唐通议大夫守左散骑常侍严公贶墓志》拓片等,可以一览唐楷大家笔力。正是在他们的传承精进之下,作为汉字正体的楷体在唐代正式定型。

后蜀残石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专门辟出区域对“巴蜀图语”进行展示。这种在战国到西汉的巴蜀青铜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迄今未被破译,在不断勾起人们好奇心的同时,也让汉字传奇的外延变得更加宽广。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残石经,让观众感受到乱世之中蜀地当政者对文教的忠实。

此外,记者还从成都博物馆获悉,为尽量减少大家的排队时间,提升观展体验,成都博物馆从今日起延长开馆时间,其中,端午假期(6月22日至6月24日)开馆时间为每天9:00至18:30(18:00停止入馆);此后,除每周一闭馆外,周日至周四开馆时间调整为9:00至18:30(18:00停止入馆),周五、周六开馆时间调整为9:00至20:30(20:00停止入馆)。

延长开馆时间的措施将一直持续到“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闭展之日,广大观众可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错峰观展。

关键词:

新闻推荐